电脑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玻璃 > 玻璃动态 > 企业动态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解读·企业案例丨中国建材:加快培育第二增长极

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6日

  近两年来,国务院国资委高度关注战新产业发展。中国建材积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优势,深刻把握战新产业技术迭代快、研发周期长、市场导入难等特点,在内生式增长的基础上,加快重组整合外延式发展,所属企业形成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营收梯度产业格局。中国建材连续3年战新产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利润总额超百亿元,预计2024年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超过38%,第二增长极正在加速崛起。

  聚焦主业、外引内育,锚定重组整合“新方向”

  中国建材坚定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战略方向,围绕非金属材料制造与资本投资主业,加快战略性并购、市场化重组、专业化整合,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过战略性并购,强化关键材料安全支撑。中国建材坚持战略理性,紧紧围绕增强核心功能,在“卡脖子”材料领域积极开展并购重组和战略性培育。通过并购碳纤维企业中复神鹰,并持续长达十余年战略资本投入,先后突破T700、T800、T1000、T1100级等系列高性能碳纤维工业化量产技术,打破美日等西方技术封锁,实现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国产化替代,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建成“央企十大超级工程”西宁碳纤维万吨基地,成功登陆科创板,在夯实国家关键材料安全支撑的同时,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通过市场化重组,夯实国计民生材料基石。中国建材坚持经济理性,紧紧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市场空间、行业周期和自身独特优势,在新能源、消费建材等国计民生领域,积极开展市场化重组,打造战新产业龙头企业,推动新技术、新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新能源领域,通过自主技术联合重组行业前十的湖南中锂、合资成立专注锂膜装备的中材大装,快速实现锂电池隔膜市占率跃居行业前三,掌握成套核心装备技术,入选“9+6”战新产业工业母机任务清单。消费建材领域,通过联合重组国内行业前三的泰山石膏、山东万佳,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石膏板业务;通过联合重组蜀羊、禹王、澳泰等优势防水品牌,一举成为防水行业领军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百年涂料企业天津灯塔和民族涂料品牌嘉宝莉,涂料业务快速进入全国前十,形成覆盖建筑涂料、工业涂料、艺术涂料等全领域细分市场的新业务增长极。

  通过专业化整合,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中国建材坚持聚焦主业,紧紧围绕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积极推动央企间、集团企业间的专业化整合,着力打造经营管理集约化、专业化领军企业。在集团外部,通过资产置换、业务整合、委托经营等方式,与中国交建共同打造首个央企间A+H股资产重组整合的典型范例,树立了央企、央地间互利共赢的整合样板。在集团内部,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完成风电叶片、高端装备等业务整合。风电叶片业务,整合中材叶片和中复连众两大叶片业务单元,在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实现协同增效,形成百亿级收入、全球规模最大风电业务平台,市占率稳居世界第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务,将合肥水泥院、天津水泥院两大甲级设计院整合为统一的装备集团,在冷热端技术、系列化装备制造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全球竞争力。

  投资引领、创新驱动,探索重组整合“新模式”

  中国建材坚定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配置生产要素,积极开展技术并购、初创公司并购和产业公司并购,着力探索战新产业重组整合新模式,加快在战新产业形成现实生产力。

  以技术并购,助力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中国建材围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关注业内技术创新动向,适时开展技术并购,快速弥补技术、专利、人才短板,加快缩短创新周期,筑牢产业创新的技术基座。在光伏领域,并购德国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公司CTF Solar,快速获取碲化镉太阳能电池核心技术和相关专利,常年保持碲化镉发电玻璃光电转化效率世界纪录,在国内快速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产品用于奥运场馆、雄安新区、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等重要项目建设,打造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为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有力材料支撑。

中国建材所属中复神鹰高端碳纤维工厂

  以初创公司并购,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中国建材围绕产业创新前沿,寻找有一定技术基础和技术成长潜力的初创企业标的,积极开展并购重组。比如,通过并购中复神鹰并支持其持续创新突破,碳纤维成为中国建材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为风电叶片大型化、氢气瓶轻量化及国产大飞机航空复材国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中国建材积极发挥基金“前哨”“触角”作用,参股投资前沿战新产业,为适时切入新赛道做好储备。设立国材基金,投资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天岳先进,实现科创板上市。发起设立首期规模15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金,助力新材料、半导体等产业跨越成果转化“死亡谷”,为集团培育未来主业遴选赛道,同时领投和撬动社会资本近200亿元,支撑集团先进陶瓷、高端复材、发电玻璃、锂膜等加快产业化进程。

  以产业化并购,助力产业布局优化。中国建材围绕成熟产业,通过并购优质产业化公司,不断扩张收入规模、销售渠道、客户资源等,实现市场份额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2021年以来,完成22项战新产业并购,交易对价近80亿元、在集团全部并购项目中占比超70%。玻璃纤维、石膏板、风电叶片等产业营收达到100亿元级板块,光伏玻璃、玻纤制品、耐火材料、优质浮法玻璃等产业营收达到50亿元级,显示材料、防水卷材、锂电池隔膜、碳纤维、先进陶瓷、气瓶等产业营收达到10亿元级,石墨新材料、高端石英材料、发电玻璃、人工晶体等产业营收达到亿元级。

  协同增效、优化机制,激发重组整合“新活力”

  并购只是起点,深度融合才是“1+1>2”的关键。中国建材强化投后管理,统筹推进业务协同、机制创新、管理融合,以融合达成共识、以协同创造增长,通过赋能式并购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深化业务协同,实现“硬联通”。中国建材并购重组涂料头部企业嘉宝莉后,把深化业务协同作为实现投资并购价值最大化的关键。一是接过来。坚持“快+稳”,围绕治理机制、管理体系、业务衔接3方面14个工作条线,多线推进、清单管理,有序做好原有业务和团队衔接,确保过渡期核心骨干队伍稳定并有效发挥作用。二是整合好。坚持“整合先行”,在约束性报价前即提早谋划整合方案,制定“百日—年度—三年”计划,强化党建引领、整合品牌形象、加强宣贯融合。三是提上去。坚持“存量做稳、增量求进”,推动生产端产能布局互补、产品端品类纵深提升、成本端议价能力增强、销售端品牌渠道共建、研发端技术平台共享。嘉宝莉连续中标央国企集采大单,累计采购降本超1亿元,经营业绩跑赢大市,建筑涂料规模效益稳居全国前列。

  强化激励约束,实现“软联通”。中国建材聚焦市场化经营机制,统筹合规性与灵活性,科学设定激励约束策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一是创新使用激励工具。推出5类9种激励工具箱,针对并购企业特点合理采用股权类或现金类激励工具,保留被投企业原控股股东、重要股东的部分股权,强化利益绑定。识别并评估关键岗位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针对性制定可落地的人才保留计划或更换方案。二是优化业绩补偿模型。“一企一策”合理设置业绩补偿模型,尽可能分期支付交易金额,以实现业绩补偿的金额覆盖、时间覆盖,既能约束原管理团队认真履职、实现并购后平稳经营,又能最大限度保障重组方利益。三是强化指标考核约束。对标的公司、投资主体核心团队开展同步考核,以投资并购效益实现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两书一协议”,强化投资后评价结果与战略管理、投资决策、资源配置、风险防控联动。

  加强管理融合,实现“心联通”。中国建材并购全球知名矿石破碎技术装备供应商德国HAZEMAG公司后,大力推动战略、治理、文化等融合,实现双方价值认同、心意相通。HAZEMAG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14%、经营性现金流复合增长率86%。一是战略融合。坚持“有进有退”,注重业务远期潜力和战略价值,聚焦装备主业深耕细作,果断退出EPC业务,强化装备与中材国际工程业务资源协同,嫁接优势资源持续提高工程装备、备品备件业务规模。二是治理融合。打通国际并购的投后治理难点,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在强化出资人有效管控的同时,理顺“有限介入”授权管理体系,对高管团队赋能支持,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三是文化融合。熟知掌握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商业惯例、风俗习惯等,定期开展双方战略研讨会和业务对接会,深入践行ESG理念,打造更有温度和情怀的跨国企业形象。

  下一步,中国建材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务院国资委部署要求,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运用并购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方式,深化战新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打造非金属材料产业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褚赞赞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