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回眸百年华新 开启新征程【3】:重获新生

来源:华新之光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8日

  “回眸百年华新  开启新的征程”栏目的第二篇故事《西迁抗日》,讲述了在烽火狼烟的岁月中,华新人如何保存中国水泥工业的火种,支援抗日的故事。今天,我们带来第三篇故事《重获新生》,带您穿梭时空,回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见证华新人如何攻坚克难、积蓄力量,重获新生!

1

  在抗战最困难的日子里,王涛始终坚信最后必将是中华民族取得胜利!

  在王涛心中,一直有个心愿——让华新重回故里。1944年,他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大胆决定——向国外采购最先进的水泥制造设备。

  王涛派总工程师张宝华赴美考察,订购最先进的水泥制造设备,为战后复厂做准备。1945年9月,王涛与美国爱立斯公司签订了日产1200吨水泥湿法回转窑设备。

  经过许多艰难曲折,这些设备终于在抗战胜利后被陆续运送回国。

图为从美国爱立斯公司购买的水泥湿法回转窑设备正在装船

图为设备在运输途中,华新技术人员与船员合影

  从美国购回先进的水泥制造设备中,两台湿法回转窑每台日产熟料600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回转窑。同时,还购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生料制备系统和先进的水泥磨

  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建成的水泥厂可年产水泥50万吨,其技术的先进性和产能规模,都将位居世界前列!

2

  1945年,在购买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王涛将公司从昆明迁至武汉,并开始筹建新厂。

  1946年9月28日,是中国水泥工业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长江中游南岸的一座小镇——大冶县(现黄石市)黄石港的枫叶山下,当时国际最先进的的两条日产600吨水泥熟料湿法回转窑生产线破土动工。

图为设备运抵黄石

图为大冶水泥厂破土动工

  虽然有了先进的设备,但水泥厂的建设进展并不如人意。

  时值解放战争,物价恶性膨胀,货币极度贬值,华新三次借款,无济于事,形成债高筑、资金枯竭,职工断炊、生活濒危,建设停顿、产品滞销。

  在当年公司文件《治厂资金筹措及运用之困难》中是这样写的:“所需资金屡次超出预算,每次筹款到手,物价运费已疾飞莫追。”

  为了建设,王涛变卖了上海的房产,所得200两黄金,除了少数作为家庭的生活补贴外,全部投资人股。

民国36年(1947年)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在设备安装的关键时刻,建设资金发生困难,王涛提出“以产援建,以产解危”的办法,动员全体职工进行生产自救,集中现有的材料和设备,按照最低的条件首先搞出一条生产线,尽快投产,以解燃眉之急。

  左图为1号窑窑筒体起吊右图为外国技术人员在设备安装现场

图为赴美考察的总工程张宝华回国后在设备安装现场留影

  历经两年时间,员工们移山填湖,在荒山僻野的黄石枫叶山下,建成了日后享誉中外的大冶水泥厂(后改名为华新水泥厂)。

  该厂第一条生产线于1948年完成安装,1949年4月5日正式投入生产。

屹立于黄石磁湖岸边的大冶水泥厂

图为工厂修建的办公楼和专家宿舍

  在大冶水泥厂投产后,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下,王涛毅然组织“应变委员会”,亲任队长,和工人群众一起参加护厂斗争。 1949年5月15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黄石解放!

  王涛将一个完整的大冶水泥厂交给了人民政府。华新水泥重获新生!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那个火红岁月里,华新水泥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