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卖出10只耐热瓷煲,就有6只产自黎川;136家陶瓷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从原料制备到智能分选的完整产业链;带有“黎川制造”印记的陶瓷煲,已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黎川县将陶瓷产业确立为县域首位产业,正以117.8亿元陶瓷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5%的强劲增速,在闽赣边界书写着“中国陶瓷煲都”的振兴篇章。
创新驱动 开拓市场新赛道
走进江西京尚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的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转,从原料制备到产品烧制,各个工序紧密衔接、一气呵成。工人们正忙着打包一款智能健康煲,这是企业新研发的明星产品。
公司董事长肖笑介绍道:“这款智能健康煲将AI技术与陶瓷锅相融合,实现了手机APP远程控制烹饪,具备一键煲汤、智能火候调节等功能,精准契合了消费者对健康、智能烹饪的追求,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与产品附加值。产品3月刚上市,市场反响火爆,订单已排至6月。”
京尚实业作为专注健康厨具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与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大学、湖南大学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在新型超耐热纯陶瓷炒锅等产品研发上成果丰硕。公司首创全国陶瓷炒锅企业标准,荣获江西省企业标准“领跑者”称号,还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产品远销海外。
创新的火种在黎川已成燎原之势。全县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与高校共建30个创新平台,汇聚了80余名科技人才,为产业注入“源头活水”。去年10月,江西省九州陶瓷有限公司与景德镇陶瓷大学携手,研发设计出直径达1.5米的陶瓷炒茶锅,一举解决了传统铁锅炒茶易留铁腥味影响茶叶口感的难题,预计为企业年新增产值上亿元。
通过创新驱动,全县陶瓷行业累计获得专利475项,新产品覆盖“煎、炖、蒸、炒”全场景,耐热陶瓷煲占据全国65%的市场份额,成功构建起“康养陶瓷”品牌矩阵。
数智赋能 提升核心竞争力
踏入江西省康舒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全自动数控滚压成型生产线、自动上釉机、数控雕刻机等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公司生产负责人鄢爱奎表示:“要在竞争激烈的耐热陶瓷市场站稳脚跟,技术升级改造必须先行。”
康舒陶瓷主动在窑炉技术、原料配方技术和成型技术等方面发力,历经5期工程改造,引进国外成型数控自动生产线,建造76米宽装配式环保节能燃气隧道窑,采用等温高速烧嘴,成功攻克隧道窑上下温差难题,降低近20%的窑炉烧成能耗。同时,运用数控技术,提升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产品成品率与质量显著提升。
江西帮企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与日本SKK公司合作开发数字化生产技术,研究应用“全智能耐热煲生产线”,并借助“5G+工业互联网”技术搭建工厂物联网络,打造大数据平台,实现智能化设备数据网络化。
公司董事长李启帮称:“数字化系统让产品质量从‘经验决定’转变为‘过程保证’,从‘人工管理’升级为‘系统保障’,实现生产标准化、数据同步化、品质过程化、质量系统化。今年,公司将继续推进数字化升级,从L6级提升至L8级,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力争2025年产值达3亿元,同比增长75%。”
为推动产业转型,黎川县设立5000万元陶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全县陶瓷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达144条,陶瓷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2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均超70%。
绿色发展 打造产业新优势
陶瓷煲生产的重要原料锂辉石,其价格近年来大幅波动,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面对这一困境,黎川县迅速行动,与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陶瓷产业研究院,全力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无锂耐热陶瓷配方,一举攻克传统耐热陶瓷关键材料过度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
黎川县陶瓷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杨宝珠介绍道:“目前,无锂生产配方已实现量产,耐热陶瓷原料成本降低20%以上,每年可为全县耐热陶瓷产业节约原材料成本6亿元以上。而且,新产品合格率更高,更加绿色环保,为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中,黎川各陶瓷企业积极响应。
环球陶瓷对梭式窑、素烧辊道窑进行智能改造,对废泥、废料等进行循环回收利用,去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九州陶瓷通过废水回用及规范管理,年节水量达5万立方米,被列入省级节水标杆企业;嘉顺瓷业采用新型环保釉料,降低重金属排放,产品环保检测合格率从80%提升至98%;京尚实业精心打造的陶瓷锅系列产品,荣获“江西绿色生态”产品认证证书,实现了江西省陶瓷产品“江西绿色生态”品牌认证“零”的突破;康舒陶瓷的科技项目“高性能耐热瓷的绿色节能制造技术”入选江西省2024年重大“揭榜挂帅”项目,项目完成后,可辐射整个耐热瓷行业,创造可长期持续的生态效益。
当无锂配方改写行业规则,当废水回用、废泥再生成为标配,黎川陶瓷用实践证明,绿色发展不是“环保成本”,而是重构产业新优势的核心资产。向绿而生,方能立得住;向新而进,方可致长远。(本报记者 苏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