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资讯

专访中能建绿色建材董事长蒋洋:在矿物纤维赛道上开疆拓土

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2日

  蒋洋,中国能建绿色建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能建绿色先进材料研究院院长。这位深耕材料领域多年的技术型管理者,正以“创新驱动+产业协同”的战略思维,带领团队在矿物纤维赛道上开疆拓土。

  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玄武岩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建材信息总网有幸采访了蒋洋。他以清晰的逻辑、专业的视角,深入解读了中能建绿色建材在矿物纤维产业中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愿景。

  从应用端出发的战略抉择

  “材料研发的终极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蒋洋在谈及公司为何聚焦玄武岩纤维时,语气中透露出深厚的行业洞察力。这位曾在中国建材主导科技工作的管理者,在加入中国能建后敏锐发现:作为能源与基建领域的“超级用户”,集团对材料性能的反馈往往比实验室数据更具价值。

  “传统玻璃纤维在耐腐蚀性、耐高温性等方面存在短板,而玄武岩纤维在这些性能上有显著提升。”蒋洋举例道,“比如在我们的海上风电、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兴领域,特殊环境对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从应用场景倒推研发方向,让材料创新更具靶向性。”

  “四新”战略下的产业协同

  当被问及玄武岩纤维如何支撑中国能建“四新”战略时,蒋洋如数家珍:“新能源领域需要轻量化、高强度的复合材料支撑海上风光电站建设;新基建中的盐碱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耐盐碱的生态材料;而新材料本身,正成为带动前三者升级的关键变量。”

  绿色建材公司计划在阿拉尔投资65亿元建设的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园,正是这种协同效应的生动实践。项目通过“五位一体”全产业链布局,将基础研究、智能制造、物流枢纽与零碳能源系统有机融合,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的创新闭环。

  阿拉尔模式的深层逻辑

  “选择阿拉尔,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蒋洋解释道,作为南疆兵团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不仅拥有“一带一路” 节点的区位优势,更能辐射中亚市场。当地政府的高效服务和兵团政策的叠加效应,为项目落地提供了“黄金窗口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央与地方协同的创新范式:央企技术优势+地方资源禀赋+兵团政策红利,三者形成化学反应。这种模式不仅体现在项目建设上,更延伸至科研领域——两个省级研发平台,双院士工作站,与清华、北航等顶尖高校共建的创新平台,致力于突破大型池窑制备、超细纤维等多项难题。

  产业生态的破界生长

  在蒋洋的战略版图中,玄武岩纤维不仅是单一产品,更是撬动产业集群的支点。“这类材料具有很强的跨界属性。”他举例说,在基建领域可用于管道和基础材料增强,在新能源领域可制造支架和叶片,甚至在航空航天领域也有应用潜力。

  通过“产融结合+研用贯通”的双轮驱动,公司正构建起独特的价值传导机制:依托中国能建全产业链优势,将材料创新成果快速应用于能源、交通、农业等场景,形成“研发-验证-迭代”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更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技术攻坚的时间表

  面对全球技术竞争,蒋洋展现出战略定力:“我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在纤维结构模拟、超细纤维制备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他透露,目前已联合多学科团队开展材料计算与结构模拟等研究,未来将通过集成创新机制加速成果转化。

  对于市场地位的展望,这位管理者谦逊而坚定:“我们的目标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构建共赢生态。通过技术输出和产业协同,推动整个玄武岩和矿物纤维行业的升级,这才是央企应有的担当。”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新疆大漠到“一带一路”沿线,蒋洋和团队正以创新为纽带,将材料科技转化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简短交谈中,不时彰显出其卓越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我们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中能建绿色建材定能在矿物纤维新材料领域取得更加耀眼的成绩。

【采访实录】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咱们公司在众多新材料领域中选择了大力投入矿物纤维产业,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思考,可以和我们谈一谈吗?

  蒋洋:我认为,矿物纤维中比较典型的新一代玄武岩纤维,具备独特性能。我从材料行业涉足到建材行业后,对此体会尤为深刻。过去我在中国建材长期负责科技工作,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材料。然而,从研发和生产端去考量材料应用,不如直接从应用端观察来得直接。来到中国能建后,我发现这里作为各种材料的大用户,对材料性能及需求的反馈最为直观。基于此,我认为矿物纤维凭借其独特性能,在未来产业领域,尤其是一些细化领域,能够实现更精准、更适配的应用,其发展空间广阔。鉴于市场对矿物纤维有如此良好的需求,我们认为应当大力发展这一产业。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相较于其他材料,玄武岩纤维是怎样承接中能建“四新”战略和咱们公司在能源、基建新材料板块的布局的呢?

  蒋洋:中国能建的 “四新” 战略之前叫 “三新” 能建,即新能源、新基建和新产业,去年三月份新增了新材料,这既体现了集团对新材料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新材料能够有效带动前三个板块的发展。我们从事储能、光伏、风电、核电,甚至传统火电项目,如今随着这些项目的提升,对材料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例如在压缩空气储能、海洋光伏和风电海上工程,以及海上牧场等方面,对材料的耐腐蚀、耐盐碱等性能有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玻璃纤维很难满足这些特定需求。所以,材料发展必然朝着越来越细分、越来越精准匹配需求的方向前行,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我们开展矿物纤维业务,其中包括新一代玄武岩纤维,区别于以往小规模的生产模式,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这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技术进步。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我们在阿拉尔项目上投资规模规划达到了65亿元,阿拉尔基本上已经成为咱们公司重要的战略要地,您方便进一步从阿拉尔的地理位置、产业配套、政策支持这几个角度谈一谈咱们的战略考量吗?

  蒋洋:选择阿拉尔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其一,阿拉尔位于南疆中心,是兵团重点区域,也是第一师的驻地。从交通及各方面规划来看,它被定位为南疆兵团的中心。未来,这里在建设工程,以及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均有重点布局,对特定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其二,阿拉尔是政治中心,发展机遇众多。其三,阿拉尔是一带一路的节点,能够辐射中亚乃至中东市场。其四,阿拉尔方面十分重视我们的项目,多次前往集团沟通交流,投资软环境良好。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这次布局的产业园项目以纤维制造为核心支点,向上游延伸至国家级研究院的基础研发,向下游拓展至复合材料加工中心,横向整合智能制造基地与智慧物流枢纽,最终构建零碳能源系统的绿色闭环。那么请问蒋董,在推动纤维制造与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跨界融合过程中,贵公司是如何设计产业链价值传导机制的?以及在打造以纤维制造为基点的产业集群生态方面,形成了哪些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实践?

  蒋洋:从逻辑上来说,这对我们并不难考量。我们本身作为能源和基建央企,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对材料有着大量需求。我们一方面综合考量自身能否满足这些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材料的研发制造,构建起产业链传递机制,将其应用于道路工程、城市基建工程、农田水利工程以及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价值传导。同时,物流及下游应用服务也是我们重点考虑的方向,毕竟我们希望项目在阿拉尔能够辐射南疆乃至全疆。此外,纤维复合材料涉及多学科跨界,其下游应用广泛,不仅能形成产业链,更能打造产业集群。它可应用于城乡基建、管道输送、交通设施、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环保水利等诸多领域,绝非仅局限于建材行业,而是能够延伸至众多行业,未来将形成产业集群的价值传导机制。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在玄武岩纤维产业创新生态打造上,咱公司联合了顶尖科研力量筹建了多个创新平台。现阶段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方面取得哪些阶段性的进展?

  蒋洋:目前,我们在玄武岩纤维的结构模拟、原料匀化、配方优化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准备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那未来3-5年,这些平台准备如何发力让咱们公司在全球矿物纤维产业技术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推动行业技术革新呢?

  蒋洋:我们期望通过跨学科合作来实现这一目标。在材料计算、结构模拟、下游应用以及表面改性等方面,开展跨界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带动各方共同投身于该行业,把这个行业真正做起来。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您如何预判中能建绿色建材在矿物纤维领域的全球市场地位?

  蒋洋:我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践行央企的责任与使命,成为该行业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在玄武岩等矿物纤维产业化进程中肩负起重要使命。当然,在具体应用方面,我们可能并非参与所有细分领域,或许会与一些合作单位或其他企业共同协作,由他们在某些细分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我们对此也予以大力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阿拉尔项目作为央企技术、地方资源与兵团政策融合的范例,未来是否考虑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阿拉尔模式”,在复制过程中将重点关注哪些因素呢?

  蒋洋:未来我们会考虑这一问题,重点关注两方面因素。一是立足当地需求,这至关重要。二是综合考虑成本及相关因素。

责任编辑:韩雅峰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