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商的转型:水泥窑垃圾处理未来五年快 |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0日|||
摘要:
|
|||
武汉市新洲区陈家冲垃圾填埋场的部分垃圾如今不再需要填埋了。 自9月3日开始,每年将有35万吨的生活垃圾被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新水泥”)变为燃料及原料用以生产水泥。 按照设计目标,这个投资1.5亿元的垃圾生态处理厂每年可以“吃掉”新洲区垃圾年度总量的3倍以上,可为华新水泥节省4万吨原煤的燃料支出;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水泥窑的高温长时煅烧,据称数十万吨的垃圾几乎可以不留痕迹地“凭空消失”。 这项始于2011年的投资不仅为华新水泥夯实了环保业务板块,而且还等来了好时节。 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规定节能环保产业的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5%以上,预计到2015年其年总产值可达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业内预测,仅垃圾“热处理”方式就将分享到超过1000亿元的市场机会。 在垃圾处理的同时,水泥窑垃圾处理还可为水泥厂提供原料及燃料,据测算,利用6亿吨水泥产能的装置,即可处置全国一半的垃圾。如能解决技术适应性、政策缺失、利润偏低及标准空白的难题,水泥窑协同处理方式在继填埋、焚烧后,将上升为城市垃圾处理的重要一极。 传统处理方式疲态尽显 挪威甚至规定城市垃圾全部运用水泥窑协同处理方式消纳。 与瑞士水泥生产商豪瑞集团合作后,华新水泥的环保板块业已逐渐展开手脚。 目前,华新水泥运营的环保工厂分别位于武穴、宜昌、秭归、黄石、赤壁和武汉,可以处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三峡漂浮物及工业危废,年综合(行情 专区)处置量67.6万吨,并已在天津、上海、广东、湖南、河南、重庆及湖北等地陆续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业务。公司预计,到2017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总量可达到2000万吨/年,这意味着,全国1/10的生活垃圾将由华新水泥处置。 将水泥窑用于垃圾处理并非华新水泥一家。金隅集团、海螺水泥、中材集团 、淄博鲁中水泥甚至新疆天山水泥均有此项规划或落地项目。 众多大型水泥制造商的一致行动,缘于中国垃圾量的急剧攀升和传统处理方式的弊端显现。 据官方数据 ,2013年城市垃圾总量已达1.8亿吨,在中国的近700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局面,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堆积量已超过80亿吨,由此侵占的土地面积累计超过5亿平方米,并且,垃圾造成的污染已经蔓延至农村,但全国却有30%的城市尚未建成合适的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 然而,中国垃圾处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目前,中国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堆肥,其中以填埋为主,占78%左右。业内普遍认为,填埋并未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 焚烧虽然可以实现垃圾减量化,但这种方式投资大,并有可能产生有毒气体二噁英,其底渣和飞灰须经二次处理。垃圾焚烧的场址选择曾经引发多起群体事件。堆肥在我国的应用则几乎可忽略不计。 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的发展轨迹历经了类似中国即将发生的转变,欧盟国家开始也以填埋、焚烧为主,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多次渗漏事件使欧盟发现,填埋方式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成本太高、收效甚微,且不能根治二次污染的隐患。2007年后,德、英等国相继出台新政:尽量少用填埋场和焚烧炉,尽可能地全部及时处理,同时对水泥工业消纳可燃废物与城市垃圾的前景颇为看好,挪威甚至规定城市垃圾全部运用水泥窑协同处理方式消纳。 水泥窑协同垃圾处理利弊考量 建立一套垃圾分拣系统至关重要。 在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看来,水泥窑垃圾处理满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化”原则提出于2005年《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李叶青告诉本报记者:“与传统的填埋、堆肥、焚烧手段相比,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无需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将大幅降低对水源、空气的污染;与新兴的垃圾焚烧发电相比,水泥窑方式节省投资并会减少底渣、大气二次污染的风险。” “由于水泥窑的固有特点,二次污染将得以避免。”为华新水泥提供技术合作的豪瑞集团亚太区总裁陶可瑞(音译)对本报记者称。 据陶可瑞称,水泥窑具有天然的高温稳定环境,从200度至2000多度的高温,适合处置不同类型的垃圾,且在窑内停留6-10秒,可以彻底消灭二噁英(消解二噁英需在850度高温下停留2秒以上). 其他有毒气体诸如氯化氢、硫氧化物等,可被水泥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吸收,因其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氧化钙。 而重金属通过物理封固、替代、吸附等作用,将被固化在水泥熟料的晶体结构中,垃圾焚烧后的灰渣成为水泥熟料的一部分。根据《城市生活垃圾中重金属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的研究结果,生活垃圾中的重金属含量低于造成危害的程度,不会对水泥性能带来影响。 1 2 下一页 |
|||
|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