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水泥

您当前所在位置:

《经济半小时》: “超编”的水泥军团

来源:<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4日 浏览:
摘要:

核心提示:为缓解水泥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近几年不断出台措施,限制新的产能过快增长,同时持续淘汰落后产能。然而,在各地热衷追求GDP和提高地方税收的冲动之下,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要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首先要改变惟GDP论英雄的考核机制。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采取切实的办法消化过剩产能。比如,鼓励和推广使用高性能、高标号混凝土,扩大特种水泥和相关制品的市场份额,激励水泥企业发展高端产品,挤压低端产品的市场空间等等。通过市场机制、加强监管等主观和客观手段,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同时,尽快建立起一个优胜劣汰的、健康的制度环境。
截至2012年底,不包括台湾地区,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到1637条,产能高达29亿吨,而且,预计2013年新增熟料产能还将有1亿多吨。水泥产能过剩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整个产业系统带来了怎样的局面?《经济半小时》记者前往四川广安的生产一线展开调查。
  一、四川华蓥市:方圆60公里9家企业 恶性竞争价格回到15年前 
  在四川省广安市贵兴镇,记者看到四川桂兴水泥公司和四川广特水泥公司相距不过50米。这两家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分别是100万吨和150万吨,现在广特水泥公司正处在停产状态。
  离这两家企业不远是华蓥山,华蓥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和煤炭资源,靠山吃山,在四川省广安地区,除了桂兴和广特水泥,还有很多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建立的水泥企业,在桂兴水泥和广特水泥附近不足10公里的区域内,还有两家广安地区水泥的龙头企业西南华蓥水泥和台泥水泥。
  记者来到四川华蓥西南水泥公司总经理齐勇的办公室发现,里面挂着一张水泥企业民用网络分布图,包含了川东、川北、渝北地区的水泥企业和销售市场分布状况。近来,日益紧张的销售状况让齐勇经常面对这张图思考对策。他告诉记者,他们企业所在的区位属于广安,那里产能密布,以华蓥市为中心,方圆60公里内分布着包括台泥、华峰(广特)、川桂、华蓥西南、宏云、川铁、临水红狮等近9家水泥企业,总产能达到1550 万吨,这远远超过了广安市三四百万吨的市场需求,包括华蓥西南水泥在内的多家企业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北边的南充地区。
  齐勇介绍说,广安以民用市场为主,重点项目比较少,经销商和品牌比较密集的地方在南充,那里是他们的主市场,占整个公司总销量的70%以上。 
  但是,进军南充市场的,不仅是广安的水泥企业,重庆合川地区、达州地区,南充西北的绵阳地区的的水泥企业也纷纷向那里挤占市场,重庆与川东交接的地区水泥产能也在1500万吨以上,达州地区是在1200万吨以上,而南充地区的市场需求只有四、五百万吨。由于水泥产品的附加值非常低,而运费比较高,同时,在国内大部分地区,水泥行业产能都出现了过剩的局面,企业已经很难向更远的区域开拓市场,因此,水泥企业只能以周边百多公里范围内的市场进行销售。
  记者了解到,由于水泥企业密集,而市场需求并不能消化如此多的产能,目前,在广安地区,水泥企业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齐勇告诉记者,当地的水泥价格从2011年开始就一路走低,目前,价格达到了一个低谷,他们企业现在的销售价格是:标号32.5的水泥每吨200元左右,标号42.5的水泥每吨230元左右。齐勇说,有的企业甚至采取了更为疯狂的销售价格,32.5的水泥一度达到了每吨180元,而42.5的水泥只有每吨200多元。广安地区的水泥价格,基本已经回到了15年以前。在原材物料、人力成本和CPI飞涨的市场之中,他们的水泥价格还徘徊在这样的一个价位,简直不可思议。
  四川台泥也是一家产能达到200万吨的企业,副总经理王道平告诉记者,企业目前的产能只能发挥70%到80%,今年的总体状况并不理想。他告诉记者,上半年基本上在亏本和盈利的边缘左右摇摆。同质化竞争以后,他们的同行基本上都陷入这个状态。成本少一点则盈利,多一点则亏损。
  二、3000吨产能只卖出26吨 卖一吨亏20元企业赔本赚幺活
  仅仅在广安地区,中国水泥生产的前十强企业中,就有7家在此设厂。巨大的产能和市场需求不足,让那里的水泥价格处于整个西南地区的价格洼地中,竞争达到了惨烈的地步。而根据水泥行业的特点,各企业用于生产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