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类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科学发现点 |
建议等级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1 |
基于混凝土微纳结构的多尺度传输-损伤劣化与性能精准调控机制 |
1.解码了混凝土材料纳观尺度分子结构本源,探明了C-S-H凝胶分子结构的“基因”缺陷。 2.率先探明了混凝土微结构从纳米到微米尺度的动态演化规律,揭示了侵蚀介质在混凝土中多尺度传输本质及其规律。 3.揭示了侵蚀介质传输-反应诱发混凝土损伤失效的微宏观机理,首次提出了混凝土化学-力学效应的等效转化方法。 4.揭示了混凝土纳观缺陷-微细观损伤-宏观劣化的作用机制,开创了基于性能的多尺度智能调控方法。 |
一等 |
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蒋金洋、 丁庆军、 左晓宝、 孙国文、 侯东帅、 金祖权、 刘志勇、 刘建忠、 许文祥、 卢立群 |
2 |
梯度复合材料的膜层组分设计、界面结构调控及其功能特性优化 |
1.发现了膜层材料的化学组分、晶格结构和织构取向在组织结构形成中的演变规律,揭示出其物相组成、微观组织与功能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梯度复合材料的膜层设计、组分控制及其性能优化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2.提出了添加微量低熔点/高饱和蒸气压助剂以及对高熔点材料组元进行表面修饰、形成核-壳包覆结构或微/纳复合结构的精细调控新方法,阐明了“低温活化烧结、整体致密化”的物理机制,为梯度复合材料的致密结构形成与控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3.设计、优化膜层的物系构成并发明了基于膜层界面物化特性的连接新方法,发现了中间活化层、中间阻断层对膜层层间连接及其界面结构调控的作用机理,实现了材料按设计要求的精密梯度化,为梯度材料设计、构筑过程中梯度结构的形成与控制及其功能特性提升,提供了普适性原理。 |
一等 |
武汉理工大学 |
王传彬、沈 强、 罗国强、张 建、 陈平安、 公衍生、章 嵩、 张联盟 |
3 |
高性能碳基燃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应用基础研究 |
1.提出了氧化钇稳定氧化锆(YSZ)固体电解质晶粒成核、扩散、生长精准调控机制,创建了无助剂、低温致密化三步烧结方法。获得了细晶粒、薄晶界、致密YSZ电解质薄膜(厚度~10μm),实现了高氧离子传导性。 2.发展了耦合结构、使役、性能要素的复合阴极理论体系,建立了阴极三相界面(TPB)反应动力学的定量表征方法。 3.阐明了C-H-O燃料体系的热力学非积碳区间,通过电化学阻抗谱结合基元反应动力学优化了燃料组分,降低了阳极极化阻抗,减弱甚至消除了长期运动中的碳沉积。 4.提出了准连续界面一体化单电池结构,构建了全尺度荷电传导理论体系及调控机制。 |
一等 |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韩敏芳、 夏长荣、 蔡宁生、 史翊翔、 吕泽伟、范 慧、 杨志宾、 许兴燕、 张雁祥 |
4 |
基于表面/界面纳米SiO2调控的高性能/多功能水泥基材料 |
1.发现纳米SiO2调控水泥基材料水化硬化本质及其规律,揭示表面/界面特征对水化硬化调控、颗粒分散及纤维增韧的作用机制,阐明组成及微结构演变对性能调控的关键影响。 2.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硬化水泥基材料表面/界面纳米SiO2原位调控提升抗蚀性新理念,阐明其在硬化材料表面/界面原位形成和反应机理,开创结构耐久性提升新方法。 3.发明系列硅基功能核壳纳米复合材料,赋予水泥基材料表面多功能性,揭示组分长效负载机制,开辟结构材料表面功能固结新途径。 |
一等 |
济南大学、重庆大学、山东生态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
程 新、 侯鹏坤、王 丹、 张丽娜、 钱觉时、 周宗辉、 杨 萍、 谢 宁、 杜 鹏、 王金邦 |
5 |
无机发光材料若干基础问题研究 |
1.发现了普适性的无机发光材料能带结构调控规律,建立了基于能带调控优化发光材料发光性能的基本方法。 2.发现了调控无机光材料中活性离子间能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多种能量传递路径来调控上/下转换荧光发射。 3.发现了不同晶体缺陷对发光中心光学性质的调控规律,发展基于缺陷工程的新型无机发光材料设计思路。 |
一等 |
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
邱建荣、 董国平、 刘小峰、李 扬、 叶 松、 周佳佳、贾 红、 陈 平 |
6 |
再生混凝土多尺度力学行为与调控 |
1.发现了再生混凝土材料性能劣化机理为多重界面损伤和吸水释水造成的性能梯度,提出对再生骨料的改性方法,利用二次水化机制、碳化和纳米材料改性解决再生骨料品质难以控制、再生混凝土材料性能劣化的关键科学问题。 2.建立了在静态、动态载荷以及约束状态下的再生混凝土多工况、多维度本构数学模型,为复杂受力状态再生混凝土安全精细化分析奠定了应用理论基础。 3.发现了非线性力学行为规律和阻尼增大规律,提出了再生混凝土结构的承载与变形的数学表达,建立了基于时变可靠度安全性能可调控的结构设计方法。 |
一等 |
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
肖建庄、 潘智生(Poon, C.S.)、丁 陶、 段珍华、李 龙、 梁超锋、 王春晖 |
7 |
基于无电极电阻率(电阻抗)法的水泥基材料基础理论研究 |
1.首创无电极电阻率(电阻抗)测试方法,首次将环形样品作为变压器的次级线圈,自主研制了无电极电阻率(电阻抗)测定仪,丰富了水泥基材料研究领域的分析测试手段。 2.提出采用无电极电阻率法判断水泥基材料早期水化过程和水化机理的方法,从电学角度揭示了水泥基材料的水化机理,提出了基于电阻率法的水泥基材料水化阶段划分思路。 3.提出了基于无电极电阻率(电阻抗)法的水泥基材料水化早期微结构演变识别方法,发现水泥浆体早期水化电阻率是由其液相电阻率和孔隙率所决定。 4.提出了根据电阻率(电阻抗)变化规律预测水泥基材料力学强度与耐久性能的方法,首次提出了水泥基材料氯离子扩散、水化早期热导和抗水渗透等传输性能预测和评价方法。 |
二等 |
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
李宗津、 汤盛文、 魏小胜、 肖莲珍、 廖宜顺、何 真、 董必钦、 左义兵 |
8 |
基于多离子传输机制的混凝土耐久性能劣化与修复机理 |
1.提出了混凝土中多离子传输的多相数值分析模型,在多相模拟的过程中揭示混凝土内部多种离子间的电化学耦合机制。同时建立包含多种细微观几何、物理、化学效应的混凝土数值表征体系,实现多孔介质中氯离子活动的精确描述。 2.阐明钢筋混凝土结构电化学除氯修复全过程机理以及针对既有结构的电化学修复技术指标,并创造性地提出能够同时预防钢筋锈蚀和碱骨料损伤两种病害的电化学修复改进方法。 3.阐明在复杂环境条件下,氯盐侵蚀与多种耐久性劣化过程耦合的数学物理表述及共同作用机制。同时针对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混凝土,提出了多种具有较高精度的混凝土耐久性能评价及预测方法。 |
二等 |
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
刘清风、杨 健、 夏 晋、 佘 伟、 金 浏、 李龙元、 毛丽璇、胡 志 |
9 |
超细矿物掺合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机理 |
1.对比了超细粉煤灰在硬化浆体、砂浆和混凝土三种体系中的活性差异,揭示了低水胶比条件下超细粉煤灰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显著改善效果,成功制备出大流态、高强度、低收缩混凝土。 2.发现了超细钢渣粉混凝土的长龄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发展局限,揭示了超细钢渣粉与火山灰材料的反应机理差异。论证了基于改变矿物组成的浮选工艺制备高活性钢渣、分选超细钢渣应用于高强混凝土的可行性。 3.发现了超细石粉表面特殊的原子排布和晶格解理结构使其对CSH的生长具有超强的成核作用,揭示了超细石灰石粉对混凝土长龄期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论证了大掺量超细石灰石粉应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可行性。 4.定量表征了细度对矿渣早期反应产物成核速率和生长速率的影响,揭示了超细矿渣早期火山灰反应机理。 |
二等 |
清华大学 |
王 强、 张增起、 王登权、 韩方晖、 阎培渝、罗 婷、 庄诗雨 |
10 |
环境友好功能水泥基材料微结构优化及有害物固化基础理论 |
1.发现了铜渣、糖滤泥和镁渣中少量CuO、P2O5和MgO的化学与固溶反应,揭示了糖滤泥和低品位镁渣对熟料易烧性改善、液相形成促进、C3S晶型和微观形貌调制的机理;阐明了糖蜜和地沟油改善水泥粉磨过程、流动性和微结构的机制。 2.探明了废弃红砖粉、赤泥与电镀污泥中Fe2O3和CuO在水泥硬化浆体中的跨尺度三维分布规律,揭示了环境友好水泥基材料彩色功能赋予的机理。 3.首次引入废弃红茶粉,阐明了其干预石膏水化活性和微观结构的规律;发现了不同活性石膏、有机组分、(硫)铝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石膏三元体系调控凝结硬化行为和微结构的机理。 4.弄清了废弃物中重金属在熟料固化和环境友好功能水泥基材料中浸出、固化的机理;掌握了废弃物中有机结合形态硫在水泥窑处置全程转化与分布规律,发现了液相是高温固化硫的主要源。 |
二等 |
同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
李好新、 徐玲琳、 李庚英、吴 凯、 郭禹辰、 杨晓杰、 杨正宏、 王培铭 |
11 |
微波制备特种陶瓷的热场调控与机理研究 |
1.阐明了微波热效应与非热效应产生过程及其对热场和升温速率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适用于不同介质损耗特种陶瓷制品微波制备系统阻抗匹配机理和热场调控机制,解决了微波制备特种陶瓷制品加热稳定性难题。 2.发现了微波加热制备特种陶瓷粉体过程中,不同介质损耗材料热量分布及热传导扩散规律,提出了热量诱导、内部扩散、保温结构设计等热场调控方法,制备出多种高性能特种陶瓷粉体,解决了不同介质损耗陶瓷制品升温过程加热同步性难题。 3.发现了微波制备陶瓷制品因组分、结构变化引起的内部热量区域分布差异及耗散规律,阐明了多种陶瓷制品内部蓄热梯度分布状态及其热扩散关键过程,提出了热量非对称补偿、环境温度场平衡、制品内部局部热应力释放等热场优化方法,解决了微波制备特种陶瓷制品升温和降温过程加热一致性难题。 |
二等 |
郑州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张 锐、 王海龙、 范冰冰、樊 磊、 陈勇强、赵 彪、 张新月、 高前程 |
技术发明类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技术发明点 |
建议等级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1 |
陶瓷涂层物理性能和残余应力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 |
1.建立了同温涂层与异温涂层的残余应力计算和评价方法,研制了世界上首台涂层残余应力测试仪,突破长期以来服役构件的陶瓷涂层残余应力难以测试的瓶颈,制订发布国际标准ISO 23458。 2.提出了高温脉冲激励相对法测试涂层从常温到1500℃范围内的弹性模量,发明了二次相对法解决极端环境变形精密测量难题,首次测出陶瓷涂层超高温(1500℃-2100℃)环境下弹性模量,制订国际标准ISO 20343、国际标准ISO 21713。 3.建立了陶瓷涂层与基体和复合体三者的密度关系式、膨胀系数关系式和导热系数关系式,使得涂层性能可从基体和复合体性能算出,创立了“三步法”测试技术,制订了国际标准ISO 21714和ISO 23458。 4.提出十字交叉法压缩试验评价涂层界面的拉伸强度和剪切强度,开发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实现了陶瓷涂层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的准确测量。制订国际标准ISO 23114。 |
一等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景德镇陶瓷大学 |
包亦望、 万德田、 马德隆、 李月明、张 骋、 田 远、 潘瑞娜、 刘小根、吴 萍、 邱 岩、 蒋丹宇、 聂光临 |
2 |
复杂激励下多方向隔减震(振)新技术及其应用 |
1.发明了工程结构多维隔减震装置,通过核心垫、阻尼器、预压弹簧的合理设置与参数优化设计,攻克了传统隔震装置难以同时兼顾抑震、隔震与减震功能和抗拉拔弱的瓶颈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对大跨网格结构进行了多维隔减震振动台试验,验证了装置优异的多方向隔减震性能。 2.发明了高频微振多方向隔减振装置,解决了在严格重量与包络体积限制下三向六自由度微振抑制和平台精密抑振不稳的难题,实现在我国高分率卫星上的实际应用,提升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水平。 3.发明了多方向宽频域隔减震(振)装置及技术,提出了基于多方向动力响应的隔减震(振)结构多目标优化分析方法,实现在大型建筑结构、大型管道和大跨输电线的多激振源多方向振动的控制。 |
一等 |
东南大学、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清华大学、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徐赵东、 杨建中、潘 鹏、 潘 文、 黄兴淮 |
3 |
高速铁路无砟道床混凝土防护修补成套技术及关键材料开发 |
1. 发明了低粘、高强微细裂缝环氧注浆材料及快固化环氧树脂胶泥混凝土缺损修复材料,引入双官能度小分子环氧结构,研制出无溶剂、粘度小于50mPa·s、2h抗压强度大于20MPa的低粘度、快固化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开发了分阶段固化调控技术,有效解决了该类材料注浆施工易爆聚的技术难题。 2. 率先提出基于耐久性指标的修补材料应用性能评价体系;基于低温施工、狭窄区域作业等特殊施工工况,形成了无砟道床混凝土缺损修复及低温施工技术、轨枕或支承块档肩缺损快速修复技术,解决了环氧胶泥对施工环境温度敏感性难题,满足了不同气候区域高铁道床的快速修补需求,拓宽了作业温度范围。 3. 开发了疏水型低粘度聚氨酯层间离缝注浆材料,形成有水环境下离缝注浆施工成套技术,解决了有水环境聚氨酯注浆材料粘接强度不足的技术难题。 4.开发了超低吸水率、超高渗透性、抗盐冻性能优异的硅烷防护材料及喷涂均匀、高效的自动化快速喷涂设备,适用于大规模施工的便携式、模块化、快速安装与施工。 |
二等 |
中建材中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大学、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工务段 |
王 健、 朱玉雪、 裴须强、 尹润平、 张群朝、 宋作宝、 杨建锋、 力乙鹏、张 帅、 李 婷 |
科技进步类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科技创新点 |
建议等级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1 |
石膏基结构/功能材料产业化制备与应用成套技术开发 |
1.探明了脱硫石膏中可溶性杂质影响脱硫石膏性能的关键机理,首次采用原位络合与静电吸附方法固化有害杂质Mg2+、Cl-,攻克了脱硫石膏难以规模化高质利用的难题,且实现杂质原位固化并增加强度,实现了100%采用脱硫石膏制备建材。 2.研发出脱硫石膏“复合精准”煅烧、“无偏析瞬混”成型、“纵向紊流”干燥等全套工艺技术,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设备装备200余套,在国内外建成80余条先进高速生产线。 3.创新开发出石膏板高强、耐水与功能化系列化技术,首次实现了材料结构-功能-装饰一体化,极大地拓展了石膏基建材的应用领域,为全屋装配奠定材料基础。 4.率先提出石膏基建材全屋装配的理念,首次开发出系列石膏基结构-功能-装饰一体化的部件,建立装配系统解决方案并开发“隔墙BIM设计系统”,实现墙体、吊顶等快速装配,并形成施工工法、图集标准和技术规范,解决了传统施工带来的工序复杂、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 |
一等 |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王 兵、 杨正波、 董占波、 张羽飞、 陈红霞、 蹇守卫、 郁银泉、郭 景、 李 帆、 杨小东、 党连军、 徐一旻、 王洪波、 徐正东、 王鹏起 |
2 |
高效环保大尺寸光纤预制棒OVD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1.攻克了基于有机硅D4原料的无氯环保型OVD预制棒沉积技术,研制了有机硅高温稳态蒸发系统,摆脱了对国外高纯度D4原料的依赖,实现了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 2.发明了高效的多喷灯、短行程OVD沉积系统及工艺,单灯沉积速率大于12.5g/min、收集率达到75%,解决了高效率、大尺寸、高精度沉积的技术难题。 3.研制了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尺寸、高效率、环保型预制棒工艺装备及检测系统,包括OVD沉积设备、无氯无氦真空烧结设备、光纤预制棒光学测试设备,单体设备的沉积速率高达200g/min,OVD预制棒尺寸可达Φ200×2600mm。 4.率先研制出OVD粉棒的深掺氟技术与装备,开发了石英管材制备技术,制备出不同规格高精度管材系列产品,满足了各种通信光纤和特种光纤的需求。 |
一等 |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长飞光纤潜江有限公司 |
王瑞春、 顾立新、杨 轶、 刘善沛、 余保国、罗 军、 高则尚、赵 亮、 张宏胜、渠 驰、 张华明、 朱继红、 黄利伟、甘 霖、 周建良 |
3 |
水泥工业超净排放滤料制备技术及智能除尘系统开发与应用 |
1.发明了表面凸点结构热固性合成纤维针刺毡基材制备技术,研制了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化调控技术、渐扩式孔结构PTFE薄膜及覆膜滤料成型配方,开发低损伤高温热压覆膜工艺技术,制备出梯度孔结构的高效低阻过滤材料,首次实现了从原料到制备工艺的国产化。 2.研发了高精度压延机、一步法针刺毡制毡机组、自动缝袋密封机组等核心装备和成套工艺技术,建成国际首条年产500万m2热固性合成纤维针刺毡覆膜滤料生产线。 3.构建了袋式除尘器数字化设计及智能化运行控制系统平台,实现智能清灰控制、智能破袋预警、袋笼自纠偏及应急处理,保障了袋式除尘器的高效稳定运行。 |
一等 |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膜材料(山东)有限公司、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中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 |
赵 谦、 费传军、王 屹、 高 政、 谢 捷、 郭玉海、沈 军、 项朝卫、 郭晓蓓、 余佳彬、张 振、 魏 涛、 印志松、 白亚飞 |
4 |
太阳能超薄光伏玻璃及轻量化双玻组件一体化工艺技术及装备开发 |
1.研发出超高压力状态下“速度-温度-压力-厚度”多因素耦合闭环压延成型工艺,研制了“高动态响应、高转速、大辊径”超薄光伏玻璃压延机,精准实现多级速差成型工艺,满足了1.6-2mm超薄光伏玻璃压延工艺需求。 2.集成开发了长料性超薄光伏压延玻璃料方体系及环境友好型复合澄清剂、多级汇流高效澄清新型熔窑结构等技术,形成了成套超薄光伏压延玻璃高效熔制 工艺技术。 3.开发了“低变形传输、立体网状温度控制”复合退火工艺技术,开发以超薄压延玻璃“缺陷检测、分析、反馈”、“优化切割”技术为核心,以“玻璃输送调配跟踪”技术、“堆垛系统”技术为辅助的联动、闭环、柔性控制系统,实现冷端全线联动,提升产品良率5%。 4.开发了“形态-结构-温度、厚度-挠度-速度”多因素、时变控制系统,首创超薄光伏压延玻璃智能化工厂典型架构,实现生产管控、设备管理、能源管理、 供应链管理、办公、辅助决策等方面智能化应用。 5.研发高效PERC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搭配1.6mm 超薄镜面玻璃及新型边框设计和优化封装工艺,弥补传统双玻重量重的缺陷,实现单玻组件重量、双玻组件品质的轻质、高可靠性双玻组件的目标。 |
一等 |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建材浚鑫科技有限公司 |
马立云、 邢宝山、 李茂刚、孙 杰、 夏鹏华、 江龙跃、刘 锐、 赵宏雷、官 敏、 何 奎、 章 寅、 张 卫、 郭万武、 李道云 |
5 |
绿色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成套关键技术及应用 |
1.阐明了机制砂特征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机制砂球体类似度的粒形评价新方法,发明了双冲击精细整形调控装置,开发了机制砂双反击高效低能耗破碎及在线调控工艺,形成了基于岩性与“五双”工艺的机制砂石品质高效调控与绿色制备成套技术。 2.开发出适应性强、粘土敏感性低的新型专用外加剂,创建了高中低活性工业废渣的差别化范式高效激发理论与方法,开发了大掺量工业废渣绿色胶凝材料,构筑了高适应性绿色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关键材料体系。 3.提出了基于骨料粒形的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发了不同服役环境下绿色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耐久性提升技术。 4针对超高泵送、自密实、泵送顶升、水下浇筑、特种施工等多种工程以及高工作性、高强度、高耐久性等性能需求,开发出从混凝土材料设计、制备到施工的关键技术,构建了面向多应用领域和复杂环境的绿色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成套应用技术体系。 |
一等 |
同济大学、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大学 |
蒋正武、陈 庆、 杨 勇、 梅世龙、 计中彦、石 文、 张 平、 乔东华、任 强、 胡 涛、 李申桐、何 飞、 何 荷、 王培铭、 朱洪波 |
6 |
城市轨道交通减振板式轨道充填层水泥基材料制备与应用成套技术 |
1.构建了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两种基本减振板式轨道,提出了不同减振板式轨道充填层材料力学性能参数。 2.探明了水泥-沥青-橡胶颗粒多尺度复合体系的应变率响应特性与减隔振机制,制备了满足减振板式轨道充填层要求的水泥基材料。 3.揭示了水泥基材料孔隙管网导电机制,通过孔隙封闭、孔径细化、离子浓度降低、界面疏水改性提升了充填层水泥基材料电绝缘性。 4.创新了减振板式轨道结构充填层施工质量控制措施,解决了地铁狭小空间施工技术难题。 |
一等 |
中南大学、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曾晓辉、 谢友均、 宋剑伟、王 平、 刘锦辉、 周华龙、傅 强、 龙广成、 张祖涛、王 敏、 吴伟先、 朱华胜、 马昆林、徐 浩 |
7 |
超低能耗建筑关键部品开发及在多类型示范工程的应用 |
1.设计层间加断热桥托架的双网体系,研发大厚度A 级岩棉条外墙外保温系统,其传热系数为0.15W/(m2•K),具有良好的防火、保温及安全性能,满足超低能耗建筑要求。 2.研发的A 级真空绝热板/岩棉复合外保温系统,其传热系数为0.17W/(m2•K),解决了高层建筑的安全防火和节能保温的难题。 3.研发的装配式混凝土超低能耗建筑聚氨酯(PU)+真空绝热板(VIP)+聚氨酯(PU)组合的高效保温预制外墙板,其传热系数为0.17W/(m2•K),有效解决了装配式建筑中易出现的气密性缺陷和结构性热桥问题,形成了“装配式混凝土+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集成技术体系。 4.研发了构件式明框铝合金复合真空玻璃超低能耗幕墙外围护保温体系,幕墙系统传热系数K 值0.9W/(m2•K)。 5.研制了超低能耗建筑用铝木复合高效节能耐火窗,整窗传热系数为0.8W/(m2•K),气密性8 级,水密6 级,抗风压9级,抗结露因子10级,空气隔声性能4 级,耐火完整性大于0.5h。 |
二等 |
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北京康居认证中心、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北京金隅嘉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
王肇嘉、刘 斐、 路国忠、 张小玲、 伍孝波、 邱样娥、 米硕成、 赵志刚、 孔德峰、 尹志芳、 张佳阳、 马伊硕 |
8 |
高品质机制骨料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成套制备技术及应用 |
1.建立了高品质机制砂石的新技术与标准体系,首次编制了高品质骨料的技术标准,涵盖了多项原创性术语、技术指标、检测和评价方法。 2.开发了超高产量、低能耗的高品质骨料锤式破碎机,比传统锤破能耗降低50%以上,研发了基于冲击+滚动碾压破碎原理的新式制砂机、高效分选设备及复合式风选控粉技术,形成高品质机制骨料加工装备与工艺。 3.开发了基于原材料品质的机制骨料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发明了机制砂功能型外加剂,解决了高吸附机制砂降低混凝土流动性的难题。 4.针对机制砂混凝土高程泵送、地下结构高抗渗性、隧道洞渣制备机制砂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抗裂等技术问题,发明了针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提出了针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养护方法,形成了高品质骨料在高程泵送、地下结构高抗渗性等工程应用的配套技术。 |
二等 |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绍兴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百旺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学 |
刘娟红、 宋少民、 侯义辉、 杨晓东、 吴瑞东、陈 刚、 焦华喆、 张月征、 洪振川、 朱玉宝、沈 玉、 何 伟 |
9 |
地域性天然材料在国内外混凝土工程中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 |
1.围绕我国和东非地区不同类型天然火山灰质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优化了低能耗粉磨技术,提出了火山灰中有效碱含量的测试方法与计算法则,建立了不同类型天然火山灰质材料质量控制的技术指标体系及其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和施工工法,形成了非洲高温干旱地区混凝土内、外协同的养护技术。 2.提出了以附加用水系数为关键参数的大吸水率粗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采用可控化预吸水的生产工艺,解决了大吸水率骨料配制预拌混凝土工作性难以保持的技术难题。 3.提出了机制砂品质快速评价和石粉吸附性表征的试验方法,规定了分计筛余作为机制砂级配的控制指标,编制了引领我国高品质机制砂技术发展方向的行业标准《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 4.研究了不同岩性石粉作为掺合料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和含不同岩性石粉的混凝土长期性能的发展规律,应用地域性材料研发的石粉基复合掺合料保障了云临高速公路工程的混凝土生产和供应;发明了超细石粉基功能型复合掺合料,解决了高强混凝土拌合物黏度大等难题,成功应用于我国首个120m全混凝土风电塔筒C85顶升自密实混凝土工程。 |
二等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交投集团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
周永祥、 夏京亮、 冷发光、高 超、 王 晶、 李 刚、 王祖琦、贺 阳、 蒋 鹤、 宋普涛、黄 杰、 王永海 |
10 |
大飞机风挡玻璃原片制备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
1.开发了适配于大飞机挡风玻璃性能要求的铝硅系玻璃组分,满足航空玻璃原片后续化学钢化增强处理形成400MPa的表面应力,深度不小于 200μm,能抗击飞鸟600km/h 的撞击等特殊要求。 2.开发了全氧电辅助最佳澄清温度与燃烧强度匹配的熔化技术,并设计建造了能实现该熔化技术的新型熔窑,解决了航空玻璃难熔化、难均化、难澄清等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航空玻璃对采光、条纹和波纹度的苛刻要求。 3.开发了纳米消泡剂辅助的澄清技术,大幅减少了玻璃液表面因组分挥发而形成的高粘度“油膜”的形成,解决了微小气泡(<0.2mm)难以消除的澄清难题。 4.针对航空玻璃超细原料在熔化过程中飞散和挥发严重,极易造成熔窑耐材的侵蚀剥落问题,开发了熔窑内气幕隔离技术,使飞散物和挥发物无法接触熔窑耐材,保持耐火材料表面清洁,避免产生结石等质量缺陷。 |
二等 |
上海耀皮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熟耀皮特种玻璃有限公司 |
刘明清、 李志进、 杨忠民、田 力、 傅星军、 亓向阳、 谷建波、 浦佳岳、 朱建荣、徐 峥、 汤旭初、张 华、 |
11 |
立式辊磨系统流场梯度设计及高效节能关键技术的研发 |
1.针对立式辊磨选粉机、中壳体、风环等关键部位,重构原有流场结构,创新流场梯度设计,降低系统阻力、提高分级效率。 2.研发了新型向心分选选粉机,同比选粉系统的阻力降低30%,选粉效率提高8%~10%。 3.研发了立式辊磨楔形盖板梯度风环、中壳体风量平衡技术,风环设计风速降低20%~30%,风环阻力降低12%~25%,提高了选粉效率和研磨效率,节约了系统电耗。 |
二等 |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材(天津)粉体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
豆海建、 何小龙、 聂文海、 王维莉、 赵剑波、 柴星腾、杜 鑫、 丁再珍、 尚再国、 李虎臣、于 涛、 陈 军 |
12 |
水泥工业用磁悬浮鼓风机 |
1.开发了基于耐热奥氏体基哈氏合金和钐钴二代稀土永磁材料的转子复合制备工艺及热灌装连接管体技术,提高了转子的连接强度及整体刚度;通过提高信号采集频次及处理速度,提高了磁悬浮轴承的运转进度和高速稳定性。 2.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进行机-电-磁一体化方案设计,优化了产品性能,开发的转子同轴涡轮引风冷却系统技术,有效解决了轴承和转子的冷却问题,保障了运行的稳定性。 3.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了磁悬浮鼓风机的自动控制、预警和远程控制系统,实现了实时自动监控和数据采集,自动调整鼓风机的压力和流量。 |
二等 |
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潍坊学院 |
李永胜、 张海刚、 何小宏、 王维林、 张婕妤、张 辉、 张宝燕、 李致宇、陈 茹 |
13 |
近零VOC(MDI体系)无溶剂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1.研发了具有降粘功能的内增塑聚醚,解决了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氨酯预聚物粘度高的问题。 2.采用MDI 100、内增塑聚醚、轻质碳酸钙、环保型增塑剂等主要原料,研制了近零VOC无溶剂MDI体系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产品固含量达99.8%,具有环保性能突出、施工性能优良、防水功能可靠并可低温施工等特点。 3.开发了“粉料烘干、液料脱水、混合脱水、化学脱水”的四段脱水生产工艺,解决了传统工艺烘干脱水效率低的问题,建成了万吨级自动化聚氨酯防水涂料生产线。 |
二等 |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唐山东方雨虹防水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东方雨虹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雨虹防水工程有限公司 |
赵 鹏、 段存业、 蔡聿锋、 段鹏飞、孙 建、 刘艳丰、许 宁、 方 洋、 蒋金银、 马到原、 李海章、周 银 |
14 |
卫生陶瓷工业化与信息化研究、设计及产业化 |
1.开发了石膏模型粉料自动拆包、输送装置、定量给料系统及工艺;优化原料粉磨、输送、给料工艺,显著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实现精准配料和清洁生产。 2.系统开发了全包连体坐便器高压注浆成形技术、模内自动粘接技术,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 3.开发了可自动识别产品型号的机器人自动打磨、施釉工艺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工作环境。 4.开发了自动进出的程控干燥室、自动化装卸窑系统,采用宽断面隧道窑,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能耗。 5.开发了各工艺流程产品立体仓储管理系统、运营支撑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有效采用MES条码管理系统,实现库存产品自动配货和产品信息的实时显示,提高了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
二等 |
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 |
吴萍萍、 杜伟建、冯 涛、 孙 岩、 么德振、 樊立永、杨 晖、 董志军、吴 军、 翟羽重、 宋金超、 刘志强 |
15 |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泵送及顶升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
1.研发了四组分胶凝材料体系,建立了骨料粒形和坚固性优选方法,形成了浆体体积与骨料体积最佳配伍,成功制备出C80、C13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2.攻克了高温条件下混凝土工作性保持以及低温条件下强度增长的难题,建立了-15℃~35℃环境下混凝土性能调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大方量、跨季节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连续稳定施工。 3.建立了材料参数、泵送压力和泵送高度之间的关系,发明了智能化配合比系统和生产远程监测系统,解决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泵送、顶升施工的难题。实现了C80高性能混凝土泵送至300 m,并顶升浇注;C60 混凝土泵送最大高度500m;盘管实验成功验证了C130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可以泵送至等效垂直高度880m。 |
二等 |
天津金隅混凝土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金隅水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金隅冀东(唐山)混凝土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陈军亮、 郑永超、赵 营、 李方忠、 刘艳军、 陈旭峰、刘 磊、 刘 洋、 张晶晶、 黄天勇、 战佳宇、 高瀛洲 |
16 |
玻璃液流精准调控技术在浮法节能多品种柔性生产中的应用开发 |
1.突破了常规大型熔窑品种转换周期慢、产品单一的生产瓶颈,创新开发了独特的支通路结构和玻璃分流技术,并研发了拉边机的共享支撑结构,实现了熔化和成形的高效协同,实现了大型熔窑的节能、多品种柔性生产。 2.揭示了浮法超薄电子玻璃窑型结构及辅助设施对液流的分配规律,开发了熔窑内液流的精准调控技术,解决了高铝超薄电子玻璃熔化难、澄清难、均化难的工艺难题,实现了不同铝含量成分超薄电子玻璃的优质稳定生产。 3.阐明了玻璃液流在锡槽入口处的二次分配机理,开发了锡槽内液流的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了超薄电子玻璃的高品质成形。 |
二等 |
河北南玻玻璃有限公司、燕山大学、咸宁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河北视窗玻璃有限公司 |
武林雨、 刘世民、 张清山、 许世清、 王长军、 赵宝盛、李 博、 马彦亮、 杨再兴、 翟树友、 李彦涛、 王明忠 |
17 |
无酸拉挤酚醛及在线预浸拉挤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
1.创新性地设计与开发了具有高含碳量、高反应活性和低粘度的高阻燃酚醛树脂体系,满足阻燃和拉挤工艺要求,有效解决了树脂酸固化体系的使用期短、生产效率低、成型模具酸腐蚀严重等问题。 2.首次开发了在线拉挤工艺的预聚合技术,有效解决了酚醛树脂传统拉挤工艺存在的挥发份难控制问题,实现了拉挤成型材树脂含量的稳定与精准控制,显著提高了产品的性能。 3.建成了轨道交通疏散平台用拉挤复合材料型材的规模化生产线,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产品一致性好。 |
二等 |
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张为军、 孙超明、 毛雅赛、 田谋锋、 姚亚琳、陈 锋、 王 雷、 丁庆强、 陈敬菊、 张林韬、 张翠妙、 毛义梅 |
18 |
石材加工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开发与应用 |
1.研发了石材加工过程的扫描、排版、切割(3P)信息化、数字化成套工艺技术,构建了石材数字仓库管理系统,为石材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2.研制了石材大板数字化的扫描系统,开发了高显指的专用LED线性光源,创建了嵌入多种属性数据的数字大板,保证了实物大板与数字大板ID可靠匹配,色彩真实、纹理清晰、质感丰富、版面精准。 3.研发了数字大板切割的规划排版技术,实现了虚拟切割、虚拟安装、动态方案调整,提高了板材利用率,代替了工厂实物地面排版,节省了场地占用和劳动用工。 4.研制了具有AI对刀、自动切割、贴标等功能的“智能桥切机”,开发的基于机器视觉数据处理与控制技术,集自动贴标、自动移板、智能切割于一体,提高了切割效率和产品品质。 |
二等 |
云浮市科特机械有限公司 |
崔洪章、 陈思扬、 文智莹、 祝家豪、 麦文志、 卢旭湛、 陈自标、 卢荣森、 蔡常新、 严星洋 |
19 |
隐晶质翡翠陶瓷板的研发及产业化 |
1.研发了高白度、高透光率的坯体配方,通过优化配方和烧成工艺,减少了光散射损失;制备的大规格半透光陶瓷薄板(900mm×1800mm×5.5mm)可见光透射率达到1.54%。 2.揭示了不同色料在透光配方中的发色规律,确定了选择色料的依据,并根据图案要求设计了合适的配色粉料配方,使得坯体具有隐晶质翡翠质感。 3.采用吸出与回填协同式数码布料系统定点布料,采用精准对位系统及计算机信息化识别系统,实现坯体图案与表面喷墨打印图案精准对位,满足坯体布料图案纹理与砖面图案过渡自然、纹理突出,提高产品的通体感。 |
二等 |
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刘一军、 汪庆刚、 潘利敏、 萧礼标、 王贤超、 杨元东、杨 倩、 范周强、 杨晓峰、 黄玲艳、 黄永信、 闫振华 |
20 |
瓷质砖近净成型与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1.研发出了高强度、低收缩、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更优的坯釉配方体系及深色陶瓷釉料配方,通过隔离釉解决釉浆与喷墨墨水相互排斥而产生的避釉问题,拓宽了釉饰陶瓷砖喷墨装饰层的色域范围,降低了制品的吸水率,减少了烧成收缩和变形。 2.创新了粉料制备、均化工艺,成功开发多通道料塔及多级均化系统,实现了大批量粉料的均化处理,使粉料具有合理的级配和优异的流动性,减少了由于粉料不均匀对瓷质砖尺寸的影响。 3.发明了粉料降温和排除水蒸汽的装置,利用抽湿管和鼓风机对粉体进行冷却降温,降低气体含水率,实现在框体内对粉体进行连续降温和除湿,有效消除粉料易团结粘壁问题,保证了粉料的质量和流动性,提高了成形质量。 4.研发了同轴多喷口二次混合式燃烧器,可精准调节燃气与助燃气的比例,保证了燃烧完全和窑内温度稳定,缩小了窑炉断面温差,提高了烧成质量,节能效果显著。 |
二等 |
东莞市唯美陶瓷工业园有限公司、广东家美陶瓷有限公司、江西和美陶瓷有限公司、重庆唯美陶瓷有限公司 |
刘任松、 王永强、 古战文、 陈志川、 杨怀玉、 黄春保、 肖惠银、 蒲秀伟、 李文军、 曹诗桂、 邓海林、 林晓新 |
21 |
砷化镓光阴极窗口玻璃关键制备技术在微光夜视的应用 |
1.研制了高性能砷化镓光阴极窗口玻璃的新配方,开发了高光学品质玻璃的熔制与成型技术,攻克了窗口材料与砷化镓光阴极高度匹配的难题,满足了新一代微光夜视像增强器的工程化研制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 2.提出了色心诱导的玻璃表面改性方法,制备出自基底消光层,实现了相同组分玻璃光谱特性的调控,解决了窗口玻璃不同区域可见-近红外光谱高透过和杂散光高吸收的问题,大幅提高微光增强器的光电转换性能。 3.发明了玻璃异形窗口元件的精密加工卡具及工艺,解决了玻璃窗口大批量、高精度、高表面质量的工程化加工难题。 |
二等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朱永昌、韩 勖、 刘 峻、 于 雷、 关 铭、 邢庆立、赵 崇、 崔 竹、 宋学富、 高祀建 |
22 |
蒸压加气混凝土料浆研磨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 |
1.开发出适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硅质材料研磨的新型轻质、高强耐磨的锆铝陶瓷研磨体。 2.创新性采用锆铝陶瓷研磨体替代传统含铬钢锻研磨体研磨蒸压加气混凝土硅质材料,提升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的绿色制造水平。 3.设计出符合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硅质材料研磨生产工艺要求的锆铝陶瓷研磨体级配、填充率和装载量,形成了料浆研磨的关键技术,改善了硅质材料颗粒球形度和颗粒级配,提升了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质量。 |
三等 |
佛山市恒益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佛山市陶瓷研究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任宪德、冯 斌、 殷素红、 邓大进、 王京平、 曾奕强、 乔富东、 张德强、 吴春裕、 林洪庆 |
23 |
可再分散沥青粉末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
1.通过优选乳化剂、优化乳化和喷雾干燥工艺,解决了沥青材料遇热软化变黏而无法进行喷雾干燥、易结团的技术难题,成功制备了可自由流动、不粘连的可再分散沥青粉末。 2.通过筛选保护胶体和隔离剂,可再分散沥青粉末经水分散,可以迅速还原成乳化沥青,沥青粉末具有良好的可再分散性,为沥青材料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3.研制的可再分散胶粉与水泥等无机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直接与水泥、矿粉、砂石料等材料在工厂进行干粉化生产,制备的特种干混砂浆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冻性、耐腐蚀性,可应用于防水、防腐、韧性桥面铺装等工程领域。 |
三等 |
天津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天盈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孙 倩、 王冬梅、 郭义兵、张 娜、 白锡庆、 白子斌、 郭玉清、 郭玉娜、 章小冬、 刘凤东 |
科技公益类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科技公益点 |
建议等级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1 |
ISO 20310:2018 “建筑装置及工业设备用绝热材料—硅酸铝棉制品—规范”国际标准研究 |
1.对全球绝热材料行业硅酸铝棉的定义进行了统一规定,科学定义了硅酸铝棉材料。 2.首次界定硅酸铝棉作为绝热材料的属性,在国际上首次明确界定了高温绝热材料应以具体功能而不应以使用温度划分,解决了部分欧洲专家认为硅酸铝棉国际标准不应由绝热材料专家制定的意见,厘清了一直以来困扰业内的硅酸铝棉领域划分不清的问题。 3. 制定了全新的硅酸铝棉指标体系,首次在ISO标准体系中明确界定了无机纤维产品的温度划分体系,将无机纤维产品的使用温度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标准中加热线收缩率、拉伸强度等安全性指标要求为目前全球标准中最严格,产品分类、尺寸偏差、渣球含量等基础指标与我国国标相同,体现了我国产业利益。 |
一等 |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鲁阳节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王佳庆、崔 军、 陈 尚、 王玉梅、 荆桂花、 张剑红、 屈会力、 孟凡伟、师 卓、 吴永坤、唐 健、 丁 晴、 侯 鹏、 魏善芝、潘 阳 |
2 |
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提升路径及措施研究 |
1.创新性提出了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水泥提升的“三步走”战略,分阶段确定了建材行业在2021年、2025年、2035年智能制造发展的目标,兼顾建材产业宏观与微观视角,并从建材行业的整体着眼,制定细分产业的实施路径,实现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的有机统一。 2.从标准体系、服务体系、智能技术、智能装备、集成应用、标杆示范等方面,创新性提出了指导性强的智能制造赋能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八条路径。 3.研究兼顾了智能制造与建材行业的特点,提出了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未来的发展方向、新业务模式和全面解决方案,体现行业特色。 |
二等 |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 |
江 源、 胡友学、 胡雅涵、 白云峰、 韩冬阳、 万佳艺、 王慧超、修 瑞、 孙 愚、 杨 静、 谭东杰、 张丹桐 |
3 |
平板玻璃质量提升测试方法研究及标准制定 |
1.建立起多种侵蚀剂在不同侵蚀环境下对玻璃产品的影响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苯基荧光酮-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分光光度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两种准确测定平板玻璃表面渗锡量的测试方法,制订了《平板玻璃表面渗锡量的测试方法》GB/T 36406-2018。 2.确定了镍-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平板玻璃微量镍的方法,开发出可定量分析平板玻璃钢化后硫化镍结石引起的自爆的检测手段,制订了《平板玻璃中微量镍的测定方法》GB/T 36269-2018。 3.借助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解决了同时对视场内玻璃应力全自动定量测量的难题,实现了大片玻璃的快速准确测量,制订了《平板玻璃应力检测方法》GB/T 36405-2018。 4.确定出数值明确、操作简洁、易于推广、方法成熟的在线缺陷检测技术指标,制订《平板玻璃点状缺陷在线检测》GB/T 36404-2018。 |
二等 |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秦皇岛有限公司 |
孟照林、李 勇、 嵇书伟、 黄建斌、吴 楠、 刘逸群、 李静彤、康 俊、 刘焕章、王 川 |
4 |
国产建材领域检测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能力研发应用 |
1.建立了针对国产建材检测科学仪器的验证与综合评价体系,为国产检测仪器提供权威且系统的评价,助推提升我国实验室建设水平。 2.基于验证与综合评价体系的相关结果,对国产检测仪器进行自动化创新和性能改进,提升了测试仪器的测试精度,有助于充分发挥仪器的测试效能。 3.开展国产建材领域检测仪器的市场化推广模式,促进了国产仪器品牌的树立,加快了国产替代进口仪器进程,提升了国产检测仪器的市场占有率。 |
二等 |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王 涛、 王旭方、崔 健、 王长安、 殷祥男、 鹿晓泉、 吴莎莎、 周剑波、 王瑞海、刘 淼 |
5 |
《超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性能与试验方法》团体标准研制及应用示范 |
1.聚焦UHPC性能的关键指标进行标准立项,首次编制发布了《超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性能与试验方法》(T/CBMF 37-2018 / T/CCPA 7-2018)团体标准,化繁为简地将UHPC的抗拉性能确定为体现其力学性能的关键,抗渗性能为体现其耐久性的关键,科学适度地提出抗渗性能、抗拉性能、抗压强度的分级及差异化的性能等级要求,以适应不同应用需求,方便设计与施工选用。 2.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确定了体现UHPC特征和价值的关键技术指标要求,确立了我国自主研制的NEL法作为适用于UHPC基体抗渗性能测试的试验方法。 3.通过开放不直接体现技术性能的项目或内容、允许供需双方根据应用条件或使用目的协商确定部分技术要求,为UHPC发展、后续的UHPC标准体系保留尽可能大的创新空间。 |
二等 |
清华大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江西贝融循环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倍立达新材料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路新瀛、赵 筠、 曾庆东、 张庆欢、 师海霞、 樊建生、 吴香国、何 真、 鲁 亚 |
6 |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安全生产研究及行业标准制定 |
1.采用数据量化的手段对管桩生产各环节进行安全分析,聚焦管桩安全生产开展标准化研究,编制完成了建材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安全生产要求》(JC/T 2162-2012)和中国建筑材料协会标准《水泥混凝土制品生产用蒸压釜安全操作规程》(T/CBMF 22-2018),助推水泥制品行业安全发展。 2.首次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行业,提出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详细提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行业安全生产的各环节管理规范,以标准的方式总结归纳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做法。 3.推动行业企业开发旨在控制生产风险、降低劳动强度的新型吊装装置,为从事吊装作业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参考。 |
二等 |
嘉兴学院、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唐山市龙禹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曹妃甸分公司、广东三和管桩股份有限公司、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 |
蒋元海、 匡红杰、 刘红飞、 于缘宝、 魏宜龄、 徐海进、 金方明、 王全省、 高芳胜 |
7 |
GB/T 36536-2018《水泥生产企业水平衡测试方法》 |
1.准确划分了水泥生产企业各用水单元,提出了“水平衡图示与水平衡方程式”,明确了各个工序的水平衡方程以及水平衡图。 2.对水泥生产企业水平衡测试的汇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规范了企业水平衡测试记录与报告的内容,便于企业完成水平衡测试工作后能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用水效率。 |
三等 |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安徽有限公司、江苏盛港建设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淮北矿业相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
余学飞、 夏俊雅、 葛庭洪、 汤忠喜、白 雪、 周 锐、 杜 中、 张永贵、谢 萌、 张武举、 |
8 |
图书《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实用技术》 |
1.该图书以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管理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每个流程的技术和管理要点,并列举了相关案例; 2.阐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标准规范、选址建设、处置管理技术环境与经典案例,为企业提供了一些理论知识和指导意见。 |
三等 |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李春萍、 王天恒 |
9 |
新型复合墙体自保温系统材料应用技术标准研究 |
1.针对山东省地方建筑保温施工要求,编制了新型复合墙体材料自保温技术产品研究和应用技术标准,建立了应用技术标准支撑体系。 2.针对墙体保温材料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以及服役问题,对耐久、防火、抗震等关键技术措施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施工应用的工法。 |
三等 |
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大学 |
朱传晟、 王洪飞、 周楠楠、王 锟、 高立堂、 王功振、 李当生、 陈兴涛、 付茂强、 江香玉、 |
10 |
图书《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 |
1.编制了内容涵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装备制造、配套材料等生产与应用各个方面的科技图书,系统整理了国内外蒸压加气混凝土行业的发展现状,综合阐述了其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介绍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的特性和用法。 2.系统介绍了利用固废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及系统解决方案,并总结了国内外典型代表企业的生产经验。 |
三等 |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陶有生、 王萌萌 |